Friday, March 18, 2011

清华大Y学福利分房惹争议 争议直指体制内外不公

  5000套左右的教师住房项目终有进展,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集资建房模式受到公众质疑

  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媒体表示,学清园的1000套住房手续已办完,将分给教师;另外在八家地区还有近5000套的建房计划,这些房源将大致解决清华教师的住房问题,清华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

  此言一出,再次引发舆论对其"福利分房"的质疑。据了解,目前争议所指的清华大学教工住宅周边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已达到每平米4万元左右的高价。

  福利房由来

  事实上,清华大学在八家地区的建房计划早已不是新闻。200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获得了海淀区划拨的位于八家村地区Y和肖家河地区的地块,作为教育附属用地,用于建设教职工住宅。尽管土地属于划拨性质,但对原住民的拆迁和安置费用,仍需由学校自行筹措。

  由于安置成本过高,两个村落的拆迁工作长期搁置。六七年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带房价高企,早已超过普通教师的承受水平。较之2003年,八家村地区及肖家河一带的拆迁安置成本也在增加。村民为获得更高的安置费用,此间大量加盖房屋,两地也成为了北京知名的"蚁族"聚集地。教师房项目遥遥无期,因此引起两所高校教师的不满。

  不过,借着北京对城市周边所进行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对50个"市级挂帐整治督办重点村"的改造,八家地区终于在2010年底完成拆迁,村民的回迁房也已开工。

  据了解,在福利分房政策终止后,绝大多数高校除了按照国家政策向教师发放住房补贴,所能提供的服务包括两类,一是组织团购,二是组织老师申请限价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依然能有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单位少之又少,因而清华北大两块划拨用地,也让不少高校眼红。

  分配不公放大

  清华北大以划拨用地集资建房的做法,源于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尽管该份文件明确"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但提出"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

  随后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文化团体和卫生机构利用单位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若干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支持这些单位自建经济适用住房。

  这一政策松口,酿就了数量庞大的"准福利房"。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进,2004年颁行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率先叫停党政机关的"集资建房"。政策转向的关口,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顺利拿到了划拨的建房土地。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直属基建管理处处长韩劲红曾对媒体表示,北大的肖家河教师住宅项目在"改善北大办学条件,促进北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清华大学在政策转向前取得土地,但此次开发仍引起舆论反弹,争议直指体制内外福利分配的不公。

  2004年后,集资建房的政策进一步收紧,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除了重申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更进一步明确,任何单位不得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

  此后,除了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和困难企业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单位发展计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其余各单位合作自建的定向经济适用房,多有延续"遗留项目"的色彩。

  与之相对的,真正被推向市场的人,绝大部分是体制外的普通企业职工。"无土地的单位和无钱单位的人只能看别人分房,还不得不花比别人高一倍钱去买商品房。"一网友无奈的表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